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
填写说明
1.申请书中各项内容用“小四”号仿宋体填写。
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
一、基本情况与管理运行
实验教学中心名称 |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
|||||||||||||
申报类型 |
□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哲学社会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
☑学科大类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
□学科综合实验中心 |
|||||||||||
申报学科组 |
□物理 |
☑化学 |
□生物食品 |
□工程训练 |
□地学/环境 |
□经管 |
□基础医学 |
|||||||
□药学 |
□文综/考古/法学 |
□传媒 |
□电子 |
□机械 |
□力学/土建 |
□计算机 |
||||||||
□材料 |
□艺术 |
□交通/航空/能源 |
□植物/农林/动物/水产 |
□临床/公卫 |
□中医 |
|||||||||
隶属部门/ 管理部门 |
牡丹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牡丹江省示范学院教务处 |
|||||||||||||
是否申报虚拟仿真特色中心 |
□是☑否 |
|||||||||||||
1-1实验教学中心整体概况(含发展历程、运行制度措施等,1000字) 发展历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始建于2000年。针对实验管理跟不上信息化发展要求、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够、仪器设备等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成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下设基础化学实验和综合化学实验两个分室。 从教学合格评估开始,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先后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基础和环境建设,实验条件不断完善,实验室从2到4人共用一台套到每名学生独立使用,实验教学质量有较大提升。中心组织机构健全,管理科学规范,针对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设立了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化工基础实验、化工仿真实验、中学化学实验研究七大类实验共计74个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2502万元,房舍面积3390平方米,专业技术人员37人。 日常运行管理:在学校教学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日常管理与运行,由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运行。同时设有教学指导委员会,由7名委员组成,每年召开1-2次会议,研究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等相关工作,确保实验教学正常运行。 运行制度保障:中心依据学校文件《牡丹江师范学院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暂行规定》、《教学实验用材料及易耗品管理细则》、《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三废”处理》等27项校院两级规章制度,涵盖试剂采购、安全检查、人员管理等方面,确保实验室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学院负责人与实验教师和实验员每年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根据“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把责任落实到岗位或个人,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近五年培训340人次。药品管理和仪器设备信息实现了计算机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 实验室教学和开放管理:中心一方面完成本科教学任务,服务于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及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开设七大类实验等课程。另一方面对校内外开放,根据需求向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开放,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学科竞赛、硕士学位论文、科学研究等工作;与科研和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合作,中心配备的大型仪器气相、液相色谱仪、气相-质谱联机、红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电化学工作站、比表面仪等大量进口仪器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平台。 实验队伍: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承担省教学改革项目7项,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SCI论文百余篇。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获奖200余项。获得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崇德尚行 知行合一:三化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得2022年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
1-2学校有关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规划和措施(800字) 建设规划: 1.课程建设。秉持先进的教学理念,突出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未来3-5年,建立优质实验课,在已有《无机化学实验》SPOC课基础上,建设《分析化学实验》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现有《化工仿真实验》基础上,拓展智能教学在基础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2.实验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提升教学和研究能力,争取获得高级别项目和产出高级别成果。 3.更新仪器设备。配置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定期对设备评估、维修、更新,确保满足当前的教学和研究需求,为提高学生设计、创新、综合能力提供坚强保障。 4.建立开放共享机制。发挥分析测试中心功能,营造有利于校内外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人员的开放实验环境,在提高实验仪器效率的基础上,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把建设虚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作为未来发展方向。 措施: 1.科学设计教学:按照校院制度文件的要求,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实验教学紧密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 2.落实教学任务:实验室主任将负责落实本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体验。 3.加强教师培训: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提升教学和科研指导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4.条件保障:中心将统一调配仪器设备,确保实验教学所需仪器设备的充足供应。同时,还将提供足够的低值易耗品,并由实验教辅人员随时服务于实验教学,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5.加强检查监督:实验室主任在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阶段检查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准备、实验报告的撰写及批改、实验课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定期对实验室安全进行检查。 6.实行开放式管理:实行开放式管理,允许学生通过网上预约后直接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这将使学生能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
||||||||||||||
1-3实验中心虚拟仿真特色资源(选择申报虚拟仿真特色中心填写)(500字) |
二、实验教学
三、实验队伍与教改研究
3-1中心主任情况 |
||||||||||||||||||||||||
姓名 |
邵艳秋 |
性别 |
女 |
年龄 |
55 |
|||||||||||||||||||
专业技术 职务 |
教授 |
学历/学位 |
研究生/博士 |
联系电话 |
0453-6511219 |
|||||||||||||||||||
邮箱 |
手机号码 |
13614608351 |
||||||||||||||||||||||
主要职责(300字) 根据专业和学科发展及实验教学发展趋势,与相关实验课主讲教师制定实验室长远建设规划及年度详细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本实验室全面管理工作,配合实验课主讲教师组织好实验课教学,保证实验课正常进行。积极、主动配合实验课主讲教师组织好实验的更新和改进;按照“化学实验中心岗位职责定量考核制度”的要求,检查、记录岗位职责完成情况和出勤情况,在中心的领导下完成相关考核;负责组织实验室内仪器设备和实验设施的调试、验收、维修、更新工作;关心本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思想和学习。结合实验室工作,组织本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和进修,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负责组织本实验室安全、卫生工作,及时发现、排除安全隐患。 |
||||||||||||||||||||||||
工作经历(500字) 邵艳秋,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92年本科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化学系,2002年获得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化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到吉林大学访学,工作简历如下: 1988.9-1992.7 牡丹江师范学院化学系 本科 2000.8-2003.12 哈尔滨师范大学 攻读硕士学位 2006.8-2009.12吉林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 1992.7—1993.1牡丹江师范学院化学系 助教 兼辅导员 1992.7-1997.9牡丹江师范学院化学系 助教 1997.10-2002.9牡丹江师范学院化学系 讲师 2002.3-2008.10牡丹江师范学院化学系 副教授 2008.10-至今 牡丹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教授 1997.6-1998.1 吉林大学 访问学者 分析化学教学团队负责人,黑龙江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分析化学》课程负责人,校级优秀课和精品建设课程负责人,主讲《分析化学》等5门课程,主持并获省、校教学成果奖4项。获黑龙江省“师德标兵”、牡丹江“内涵强市 我当先锋”、教学优质奖、优秀教师、“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奖励;发表论文30余篇,教材1部,专著1部;主持省教学改革项目3项,主持校教学改革项目5项。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30余项。 |
||||||||||||||||||||||||
教学科研主要成果情况(总体概述不超500字,分列成果限填5项) 邵艳秋,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获得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获牡丹江市“内涵强市,我当先锋”先进个人。主持黑龙江省教学改革项目3项,获批黑龙江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案例1项,获得黑龙江省教学成果奖1项、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4项,出版教材专著2部;主讲《分析化学》获批黑龙江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获得黑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主持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得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1项、牡丹江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4项;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30多项奖励。培养硕士研究生34人,毕业23人在各行业发挥重要作用。 1.省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主持/2020.9已结项; 2.省教学改革项目《“双创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化学人才培养为例》/主持/2022.5已结项 3.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崇德尚行 知行合一:三化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负责人2022年 4.“精创教育杯”创新创业竞赛全国总决赛“优秀辅导教师”,2022年 5.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wet-spun PEDOT:PSS fibers with increasing carbon nanotube loading 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2023(40)101612,1-8 (SCI1区) |
||||||||||||||||||||||||
3-2 中心人员 基本情况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其它 |
博士 |
硕士 |
学士 |
其它 |
专职 |
兼职 |
总人数 |
平均 年龄 |
||||||||||||
人数 |
6 |
8 |
13 |
10 |
16 |
15 |
6 |
0 |
37 |
0 |
37 |
47 |
||||||||||||
占总人数比例 |
16.2% |
21.6% |
35.1% |
27.1% |
43.2% |
40.6% |
16.2% |
0 |
100% |
0 |
||||||||||||||
中心人员情况表 |
||||||||||||||||||||||||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学位 |
专业技术职务 |
承担教学/管理任务 |
专职/兼职 |
||||||||||||||||||
1 |
邵艳秋 |
55 |
博士 |
教授 |
教学 |
专职 |
||||||||||||||||||
2 |
任玉兰 |
53 |
博士 |
教授 |
教学 |
专职 |
||||||||||||||||||
3 |
贾林艳 |
53 |
博士 |
教授 |
教学 |
专职 |
||||||||||||||||||
4 |
崔术新 |
46 |
博士 |
教授 |
教学 |
专职 |
||||||||||||||||||
5 |
王慧 |
57 |
学士 |
教授 |
教学 |
专职 |
||||||||||||||||||
6 |
韩俊凤 |
48 |
硕士 |
教授 |
教学 |
专职 |
||||||||||||||||||
7 |
邢乐红 |
41 |
博士 |
副教授 |
教学 |
专职 |
||||||||||||||||||
8 |
陈玉锋 |
44 |
博士 |
副教授 |
教学 |
专职 |
||||||||||||||||||
9 |
隋朝 |
36 |
博士 |
副教授 |
教学 |
专职 |
||||||||||||||||||
10 |
王超宇 |
52 |
博士 |
副教授 |
教学 |
专职 |
||||||||||||||||||
11 |
谭荣欣 |
46 |
博士 |
副教授 |
教学 |
专职 |
||||||||||||||||||
12 |
蒋舰 |
51 |
博士 |
副教授 |
教学 |
专职 |
||||||||||||||||||
13 |
尹泳彪 |
58 |
学士 |
副教授 |
教学 |
专职 |
||||||||||||||||||
14 |
刘素娟 |
43 |
硕士 |
副教授 |
教学 |
专职 |
||||||||||||||||||
15 |
赵玥 |
36 |
硕士 |
讲师 |
教学 |
专职 |
||||||||||||||||||
16 |
李鋆婧 |
31 |
硕士 |
讲师 |
教学 |
专职 |
||||||||||||||||||
17 |
李静 |
37 |
硕士 |
讲师 |
教学 |
专职 |
||||||||||||||||||
18 |
王瑾 |
42 |
博士 |
讲师 |
教学 |
专职 |
||||||||||||||||||
19 |
汪洋 |
35 |
硕士 |
讲师 |
教学 |
专职 |
||||||||||||||||||
20 |
云观 |
32 |
硕士 |
讲师 |
教学 |
专职 |
||||||||||||||||||
21 |
肖同欣 |
37 |
博士 |
讲师 |
教学 |
专职 |
||||||||||||||||||
22 |
杜永欣 |
34 |
博士 |
讲师 |
教学 |
专职 |
||||||||||||||||||
23 |
苏爽月 |
50 |
硕士 |
讲师 |
教学 |
专职 |
||||||||||||||||||
24 |
贠涛 |
47 |
学士 |
讲师 |
教学 |
专职 |
||||||||||||||||||
25 |
王天龙 |
35 |
博士 |
讲师 |
教学 |
专职 |
||||||||||||||||||
26 |
邵长斌 |
46 |
博士 |
讲师 |
教学 |
专职 |
||||||||||||||||||
27 |
魏闯宇 |
31 |
博士 |
讲师 |
教学 |
专职 |
||||||||||||||||||
28 |
夏殿东 |
28 |
硕士 |
助教 |
教学 |
专职 |
||||||||||||||||||
29 |
王雪 |
28 |
硕士 |
助教 |
教学 |
专职 |
||||||||||||||||||
30 |
冯敏 |
25 |
硕士 |
助教 |
教学 |
专职 |
||||||||||||||||||
31 |
刘斗南 |
43 |
硕士 |
助教 |
教学 |
专职 |
||||||||||||||||||
32 |
廉波 |
58 |
学士 |
高级工程师 |
教辅 |
专职 |
||||||||||||||||||
33 |
赵平平 |
38 |
硕士 |
实验师 |
教辅 |
专职 |
||||||||||||||||||
34 |
黄姝 |
54 |
学士 |
实验师 |
教辅 |
专职 |
||||||||||||||||||
35 |
姜力 |
37 |
硕士 |
实验师 |
教辅 |
专职 |
||||||||||||||||||
36 |
张靖晗 |
24 |
学士 |
助理实验师 |
教辅 |
专职 |
||||||||||||||||||
37 |
朱百丽 |
27 |
硕士 |
助理实验师 |
教辅 |
专职 |
||||||||||||||||||
3-3近五年来中心人员教研主要成果(总体概述不超500字,分列成果限填10项)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系统开展了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通过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团队水平、创新教学管理体系等举措,推动了实验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的改革。近5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建设省级一流课程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校级应用型示范课3门,MOOC课1门,SPOC课2门,校级“金课”3门。省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项,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获得省级奖项9项、校级奖项23项。《崇德尚能,知行合一:“三化”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成功申请《基于OBE理念的化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管理体系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化学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双创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化学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新高考背景下化学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研究》、《“思、创、赛、研、践”五融合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等省校级教改项目21项,发表教研论文13篇。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6项,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奖励200余项。 |
||||||||||||||||||||||||
3-4近五年来中心人员科研主要成果(总体概述不超500字,分列成果限填10项)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以黑龙江省光电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分析检测中心为平台,围绕我省“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及新兴产业布局,致力于光电材料学的前沿课题的研究,解决光电功能材料的理论设计、材料制备、工艺技术、成果转化等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推动光电功能材料在新型显示、半导体、太阳能新能源、催化等领域中的应用发展。承担了与研究领域相关的国家级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他科研项目54项,项目经费近五百万元,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126篇,其中SCI收录67篇,授权专利15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96项,指导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励16项。 成果(10项): (1)2024年,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催化膜反应器用高韧性金属陶瓷膜材料研究。 (2)2024年,获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四吡咯基二维有机框架光电功能材料制备及性质研究。 (3)2024年,获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培育项目,项目名称:氨诱导调控钙钛矿晶格氧结构及甲苯氧化机制。 (4)2024年,获批新一轮黑龙江省“双一流学科协同创新成果项目“基于卟啉/酞菁COF气体传感材料设计合成及气体传感器制备”。 (5)2024年,获批两项黑龙江省本科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基础研究支持计划项目”。 (6)1区论文,Propane dehydrogenation performance of titanosilicate-1 supported CoOx catalysts by adjusting the acidity and reducibility. Fuel 372(2024)132359. (7)1区论文,Well-dispersed monolayer CrOx/Silicalite-1 catalysts for efficient propane dehydrogena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94(2024)152925. (8)1区论文,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wet-spun PEDOT:PSS fibers with increasing carbon nanotube loading. Composites Communication 40 (2023) 101612,1-8 (9)2023年发明专利,一种复合纳米粒子的应用及利用其制备的光子晶体 (10)2022年发明专利,一种耐湿热耐高温水性汽车门护板内饰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
||||||||||||||||||||||||
3-5实验教学中心队伍培养培训制度及措施(500字)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采取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方式逐步提升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每年引进1-2名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充实实验教学队伍;通过校内业务培训、外送学习进修、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业务素质。如组织教师参加“2024年‘三省一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培训班”、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与管理培训班等各级各类培训,多次派出老师去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访学交流,确保教师学习最新的实验教学技术、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并能有效地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实验室主任云观老师参加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举办的首届实验室安全技能训练营、并在第二届实验室安全技能大赛获得“优胜奖”,此外,组织开展了以“立德树人,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教研活动,开展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召开了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研讨会、课堂教学研讨会,与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开展了一流课程建设研讨会,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的提升。中心现已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地方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
四、设备环境与条件保障
4-1环境 条件 |
实验室使用 面积(m2) |
设备台(套)数 |
设备总值 (万元) |
设备完好率 |
|||||||||||||||||||||||||||||||||||||||||||||||||||||||||||||||||||||||||||||||||||||||||||||||||||||||||||||||||||||||||||||||||||||||||||||||||||||||||||||||||||||||||||||||||||||||||||||||||||||||||||||||||||||||||
3390.16 |
3163 |
2502 |
95% |
||||||||||||||||||||||||||||||||||||||||||||||||||||||||||||||||||||||||||||||||||||||||||||||||||||||||||||||||||||||||||||||||||||||||||||||||||||||||||||||||||||||||||||||||||||||||||||||||||||||||||||||||||||||||||
4-2实验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情况(价值10万以上的主要设备配置及更新情况、利用率。可列表)
|
|||||||||||||||||||||||||||||||||||||||||||||||||||||||||||||||||||||||||||||||||||||||||||||||||||||||||||||||||||||||||||||||||||||||||||||||||||||||||||||||||||||||||||||||||||||||||||||||||||||||||||||||||||||||||||||
4-3实验教学环境与安全(实验室环境,安全、环保情况等)(500字)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实验用房面积共3390.16平方米,实验室布局、水、电、通风设计合理,实验室安全和环保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近年来,实验教学的现代化建设是实验中心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对此,近年来,中心进行了多次系统性建设,主要包括: 1.实验室进行了多次实验环境大改造,包括门窗更换、上下水管、电力、供暖改造等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 2.更换实验台及边台100余台套,将原有老旧的木质实验台全部改为钢木结构实验台,并且全部安装了洗眼器和净水系统。 3.实验中心内各楼层均在合理位置加装应急喷淋洗眼装置,保障学生实验安全。 4.实验中心制订了完善的安全预案,组建了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组。 5.重视实验室环境保护。实验室配置了垃圾分装箱和废液回收桶,建有废液处理室,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和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和分类处理。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化学实验造成的污染,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 中心始终将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通过连续多年开展“实验室安全月系列活动”,包括手抄报海报制作、安全展板宣传、危化品消防影片观影、实验室安全演练、人人讲安全等多项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规范了学生的实验操作。 |
|||||||||||||||||||||||||||||||||||||||||||||||||||||||||||||||||||||||||||||||||||||||||||||||||||||||||||||||||||||||||||||||||||||||||||||||||||||||||||||||||||||||||||||||||||||||||||||||||||||||||||||||||||||||||||||
4-4运行与维护(实验室运行模式,维护维修等)(500字) 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采取开放的运行模式。对内向校内相关专业的师生开放,实现大型仪器共享,对外面向当地中小学开展趣味实验活动,和化工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实验室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指导有关专业开展实验教学,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实验教师负责所承担课程的教学与课程改革工作;实验技术人员负责所在实验室的管理及实验教学辅助工作,完成对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以及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档案管理工作。 中心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针对毕业论文、各类竞赛、科研等活动,实行全天开放部分实验室。实验室采取预约制度,经使用人申请,实验中心主任同意后,安排相关实验室并提供相应的实验设备供学生使用。 大型仪器设备由分析测试中心负责管理和维护,教学或科研需要使用大型仪器设备时,必须通过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系统预约才能使用。在保证实验课程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将大型仪器设备列入共享仪器范围,对校内外人员开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中心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健全,安排专人保管与维护,责任落实到人,以保障各种仪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学校有完善的经费运行保障制度,通过公开招标仪器保险公司对中心实验设备进行维护以及维修。 |
五、数智化建设
5-1数字化 建设 |
数字化实验 项目数 |
面向专业数 |
资源容量(GB) |
年度访问总量 |
||||
7 |
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
21.1GB |
1000 |
|||||
序号 |
数字化实验项目名称 |
所属课程 |
面向专业 |
实验学生 人数/年 |
||||
1 |
离心泵单元仿真 |
化工仿真实验 |
化学工程与工艺 应用化学 |
75 |
||||
2 |
换热器单元仿真 |
化工仿真实验 |
化学工程与工艺 应用化学 |
75 |
||||
3 |
加热炉单元仿真 |
化工仿真实验 |
化学工程与工艺 应用化学 |
75 |
||||
4 |
精馏塔单元仿真 |
化工仿真实验 |
化学工程与工艺 应用化学 |
75 |
||||
5 |
固定床单元仿真 |
化工仿真实验 |
化学工程与工艺 应用化学 |
75 |
||||
6 |
罐区单元仿真 |
化工仿真实验 |
化学工程与工艺 应用化学 |
75 |
||||
7 |
流化床单元仿真 |
化工仿真实验 |
化学工程与工艺 应用化学 |
75 |
||||
8 |
物理化学实验8个录制项目 |
物理化学实验 |
化学应用化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
220 |
||||
9 |
分光光度法测定铁 |
分析化学实验 |
化学应用化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
220 |
||||
5-2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及运行情况(500字) 结合学院实验室建设实际情况加快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足履实地,不骛虚声,主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推动了学院实验室的发展,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首先,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建立了实验室门禁预约系统,学生可通过系统预约。中心下属分析测试中心拥有实验室综合管理平台暨实验室开放及预约系统,师生通过平台预约,管理人员根据预约情况开放使用权限,除了正常的本科生教学安排之外,2024年度至今实验室通过平台开放预约1861次,预约人员涵盖化学、生物、物理专业教师、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等。其次,实现化学试剂管理“信息化”,建立了有效的试剂电子信息库,将化学试剂按无机、有机、危化品等进行分类,每类再进行次级分类,在信息库中能迅速查到每种试剂的生产厂家、存放地点、试剂库存、出入库时间等,档案资料精准,根据库存制定采购计划能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又能节约资金。第三,大型仪器管理“信息化”。大型仪器设备是高校教学、科研必不可少的表征手段,是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教师或者教辅人员全程跟踪。预约系统的建立提高了仪器的使用效率,根据预约测试时间进行实验准备,避免因仪器使用冲突带来的各种问题。 |
||||||||
5-3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化建设制度措施(500字)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能有效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和质量,是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实验中心建立有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制度。为了加强中心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确保中心可靠运行,中心制定了《实验中心机房管理条例》、《实验中心网站建设与运行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 2.建立并完善实验教学与实验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实验教学网络化管理,完成学生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和学生网上实验预约等功能。通过线上网站公布课程介绍、课程章节教学内容(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实验内容测试)等内容;把实验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实验内容测试等辅助教学信息资料公布在网站上方便学生查阅。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互联网登陆中心网站访问课程相关资源,通过测试评价自己对实验的掌握情况。 3.建设网络在线教学直播和录制平台。不断拓展数字化实验室功能,实现通过网络远程观看课堂教学的在线直播,建立课堂案例与教学网络资源库,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 |
六、示范与辐射
6-1实验教学中心特色(800字)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秉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形成了创新与发展的特色。 1.教学理念与体系创新:实验教学中心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并重,固本创新。构建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创新实验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就业创业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持续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实践多模式实验教学方法,助力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 2.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中心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借助超星和MOOC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中心通过引入案例教学、项目导向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先进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教学队伍与环境创新:通过一系列鼓励措施,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中心教师在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为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中心不断投入资金,升级实验设施,逐步完善实验环境,为学生的培养和中心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教学管理与制度创新:中心实施现代化管理,实行线上和线下预约并行的方式,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全天候开放制度,推动实验教学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5.示范引领作用: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成果效果显著,特色鲜明,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在国内外兄弟院校中发挥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通过这些特色,实验教学中心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一流课程3门,通过讲座研讨等形式向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其他高校推广了建设成果。 |
6-2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效和示范作用(1000字)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设施等方面的创新与优化,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中心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在国内同行院校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1.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创新:不断创新教学体系,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首先,中心全面梳理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创新实验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其次,通过引入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先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体现数智赋能思维,实现智能化对教学内容组织和表征。 2.实验教学资源的优化与设备更新:为确保实验教学质量,中心不断投入资金,升级实验设施,完善实验环境。中心鼓励教师参与设备的研发与改进,力求使实验设备与教学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实验的安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3.产学研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推动:中心注重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通过与多家企业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具体项目的实习机会,还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通过产学研合作,中心不仅提高了实验教学的实践性,还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4.国际化合作与教师队伍建设:中心始终关注国际化教育的发展,积极推动与国际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组织海外学者讲座等形式,中心教师能够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研成果,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师队伍在科研能力、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为学生的培养和中心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5.实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与评价体系的完善:实验教学中心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积极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定期开展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形式收集反馈意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及时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操作进行调整,确保每一门实验课程都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6.示范作用与社会影响: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心不仅在学校内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还在国内同行院校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中心积极承担省校级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项目,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建立教研实践基地;通过学术交流与研讨等形式向其他高校推广建设成果,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效应。 |
七、自我评价及发展规划
7-1自我评价(1000字)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始终致力于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服务水平,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牡丹江师范学院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力量。以下是对中心整体概况及发展历程、运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自我评价。 1.发展历程与成就显著 从最初的实验室资源整合,到如今的规范化管理和多元化服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中心成功对实验室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设立了基础化学实验和综合化学实验两个分室,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坚实基础。随着学校对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设备更新的高度重视,中心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实验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如今,中心已拥有74个实验室,涵盖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化工基础实验、化工仿真实验及中学化学实验研究七大类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实验技能训练平台。 2.运行制度健全,管理规范 规范化管理是提升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实验中心组织机构健全,实验室制度完善。从消防安全责任到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从教学实验材料及易耗品管理到学生实验守则,从大型仪器管理到“三废”处理预案,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不仅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也为学生提供安全、有序的实验环境。 3.实验队伍强大,教学水平高 中心拥有一支由40余名专业知识扎实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实验队伍。经过多年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提升实验教学水平。通过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基础实验、化工仿真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一系列实验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实验技能训练和创新思维培养。 4.设备先进,服务多元化 中心配备独立的常规教学仪器和一定数量的先进设备,包括液相色谱、气相-质谱联机、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电化学工作站、比表面仪等大量进口仪器。这些设备的引入不仅提升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科研水平,也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平台,推动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5.成果丰硕,展望未来 中心已拥有以学科竞赛、科学研究转化更新的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16个,5年内开展创新创业项目66项,学科竞赛中获奖200余项。“崇德尚行 知行合一:三化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荣获2022年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对我们过去努力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激励。我们将继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和服务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
7-2实验教学中心今后建设发展思路与规划(1000字) 实验教学中心致力于成为集基础化学实验、创新实践与跨学科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我们将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加强安全管理、推动信息化建设等措施,确保实验教学中心能够满足当前及未来教学与研究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具体发展思路与规划 1.优化资源配置与设备更新: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评估,及时维修、更新实验设备,确保设备的先进性和可用性。配置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建立设备共享机制,促进跨学科研究合作,提高设备利用率。 2.提升教学质量与创新能力: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内容的比例,注重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为教师和技术人员提供定期的专业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学术交流,提升教学和研究能力。引入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翻转课堂、虚拟实验室等,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安全管理:制定严格的实验室安全规程,包括化学试剂管理、危化品、易燃易爆品管理等。强调环保意识,减少实验过程中的废物和污染,推动绿色化学实验。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4.推动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如在线预约、实验数据管理等。建设虚拟实验室,开展模拟实验,拓展实验教学的时空限制。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5.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实行全面开放式管理,实验室全天开放,允许学生随时进行实验。鼓励学生自拟实验项目,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实验项目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验选择。 6.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按照学院制订的《实验室管理文件汇编》等文件要求,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实践教学部分。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的检查和监督,确保教学质量。定期进行质量评价,收集学生反馈,及时整改。 7.促进跨学科研究合作: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师生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推动科研创新。举办跨学科研讨会和讲座,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 |
八、审核意见
学校 意见 |
负责人签字(公章) 年月日 |
专家组 意见 |
负责人签字(公章) 年月日 |
黑龙江省 教育厅 意见 |
负责人签字(公章) 年月日 |